Stocks are simple. All you do is buy shares in a great business for less than the business is intrinsically worth, with management of the highest integrity and ability. Then you own those shares forever. I will tell you how to become rich. Close the doors.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November 28, 2010

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 93.45元对应的内含率是:2.97倍

http://www.ltkdj.com/bbs/viewthread.php?tid=39685&extra=page=1
“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是内地投资者近些年才刚开始关注不久的指标,换句话说,净资产、净利润并不是保险股估值的最好指标。
  王小罡指出,保险公司(主要指寿险公司)的内含价值(EV)相当于其他行业公司的净资产,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收益(即内含价值的实际增长,或EVE,EV Earning)则相当于其他行业公司的净利润。因此,保险公司的实际市净率为P/EV,实际市盈率为P/EVE,实际净资产收益率为EVE/EV。
  李双武表示,市场经常只看一个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而这不是判断保险股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主要因素。保险公司的特点是看其内含价值,比如说太保,按12%的折现率,意味着中国太保的净资产,每年是按12%的内含价值增速往上涨的,也就是说在内含价值以下买中国太保,内含价值每年都会有12%的增长。
  以市盈率来看,国寿、平安最近分别为50倍、46倍,太保则高达138倍。王小罡指出,从内含价值的角度看,2009年平安的内含价值为20元/股,国寿和太保均在11元/股左右;而从内含价值收益角度看,国寿、平安、太保分别为1.56元/股、4.01元/股、1.51元/股。由此得出国寿、平安、太保的实际市盈率(P/EVE)分别为19.1倍、12.9倍、16.7倍。
  王小罡表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三大保险股的估值都比较低,特别是平安,2009年不到13倍,2010年预测值不到11倍。A股市场上平安现在每股50多块钱,对比其他两家保险公司,性价比更高、成长性也较好的平安其实已经相当便宜,很适合长期持有。
  在王小罡看来,三大保险股H股股价高于A股的现象在2010年还会持续,而且将来会持续多长时间,并不好判断。
  李双武表示,投资者在A股还是在H股投资保险股其实差别并不大,不过从目前来看,A股更便宜些。如果是一个长期投资者的话,当保险股的股价在内含价值以下时,应该买入,如果某一时间,保险股被炒作,价格远远超过内含价值,就应该卖掉,这是保险市场特有的。
  在三只保险股中,大多数分析师更看好估值相对较低的平安。海通证券(9.67,-0.12,-1.23%)特别看好平安,认为A股估值水平显著低于H股,具备较好安全边际;申银万国也建议投资保险股,应首选配置中国平安。
09年平安内含价值是21.1元
10年中平安内含价值是24.1元
预计10年平安内含价值:26.5元
按50元市价,10年市盈率才:50/(26.5-21)=9.1
太记住以后买保险股,价格在内含价值2、3倍,可以买进。4倍内含价值可以忍受,但5、6倍时考虑卖出。
低估了
港股的00945,宏利金融。2000年3月80元,到2006年5月是580元,还不计分红。宏利金融只是加拿大保险股,人口老化啊。
港股调整主要是AIA保险招股,最多1600亿港元,国外投资者配置保险股会调仓。但股价最终还是跟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走,看好平安2019年股价在500-1200元,极端到2000元/股
三季净资产14.52
三季净资产增长14.52-13.75+0.45=1.22,不算太差,但也没超预期
分析一下正常经营净资产增长情况:09年11.57,10年1季:12.21,10年2季:13.75(扣换股增发实际12.6),10年3季:14.52
一季度增长:0.64
二季度增长:0.39
三季度增长:1.22
上面数字没考虑换股增发增厚,但考虑分红影响
再看内含价值增长:
正常经营:上半年内含价值增长:24.1-21.1-1.15=1.85元,其中净资产增长1.03,业务价值增长1.85-1.03=0.82,假设下半年也是0.82元。
假设四季度净资产也增长1.22元,刚全年内含价值增长:24.1+1.22*2+0.82=27.36。
留待以假设今年上证收在3000点,四季增长和三季差不多,粗算净资产4季也增加1.22元
正常经营全年净资产0.64+0.39+1.22+1.22-0.45=3.47,
年报净资产:11.57+3.47+1.15=16.17
内含价值:27.36
留待年报验证
后验证
09年净资产是11.57  10年16.17,增加39.7%
09年内含价值21.1    10年27.36,增加29.6%
净资产和内含价值有收购深发展增厚的1.15元,这不是可持续性的。所以年报净资产和内含价值增加超预期
当然我也估算平安2010年合理价格
数据:2009年内含价值21.1,寿险内含价值:13.71,一年新业务价值:1.61
2010年中报内含价值24.1,寿险内含价值:14.91,一年新业务价值:1.19
因保险业上半年保费比下半年高,但股市下半年比下半年好,假设寿险内含价值增长同上半年一样,一年新业务价值全年增长36%
则2010年报:内含价值27.36,寿险内含价值:17.30,一年新业务价值:2.19
1、寿险按25-35倍新业务价值,其它银行、财险、集团按15元/股,股价在87.05-108.95
2、按内含价值2.7-3.5倍:股价在73.87-95.76
平安稳含的利好:房地产投资价值重估,PE投资项目和深发展交叉销售贡献,但都要5-10较长时间体现。其中房产和PE靠以前累积的项目,大幅领先同行,相信过几年后,投行再给平安估值时,会提到上面,然后再给平安比同行更高的溢价8月末,A股市场的三大保险业巨头相继交出半年期成绩,在当前低迷的资本市场面前,保险股消费属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三大保险公司在衡量新业务发展方面的重要指标一年期新业务价值的表现上迥然不同。  新业务价值是衡量保险公司业务长期可持续性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在报告期间销售的新保单在签单时的价值。包括新业务预期续保和预期合同变动的价值。计算新业务价值时,应当考虑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银河证券分析师许力平指出,保单缴费方式、缴费期限以及销售渠道都会影响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期缴产品比趸缴产品对新业务价值贡献更大,营销渠道要比银保渠道销售的保单新业务价值更高,保单缴费期限延长也会增加新业务价值。  A  平安 迅猛增长44%  平安的新业务表现相当抢眼,一串漂亮的数字超出不少机构预期,使得多家分析机构对平安的前景看好。首年保费增长52.1%,一年新业务价值增速高达44%,华泰证券分析,平安证券全年的一年新业务价值至少要达到30%的增速。快速增长的新业务促成平安上半年规模保费收入达到931.25亿元,同比增长25.98%。银河证券分析师许力平认为,“平安在最近几年扩张速度非常快,主要压力还是来源于过去积累的一些高利率保单,必须依赖新保单收入来消化。”除此之外,寿险市场第二梯队泰康、新华的步步追赶也促使平安发力增加保费收入。  平安一年新业务价值增速远远超过规模保费增速说明平安新业务的开拓是“质”“量”双优。质的提高来自于业务结构的优化。从渠道看,利润率较高的个人业务渠道占比提高5.8%,占比达到78.8%。个险规模保费增长35.9%,催化一年新业务价值迅速增长。从缴费期限看,去年以趸缴保费贡献为主,而今年上半年期缴业务占比有了明显上升。从产品结构上,分红险取代万能险成为主打险种。除了结构上的优化以外,平安的销售能力提高也是促成新业务价值增长的重要因素,最显著的表现是件均保费提高,人均产能提高。  B  太保 稳步提升18%  中国太保继续稳步提升的趋势,一年新业务价值增长18%,表现也不俗。在新业务的推动下,上半年太保寿险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尤其是分红险,增长速度最快,同比增速达到73%。不过也有市场相关分析人士认为,相对于新保保费53%的增速,太保一年新业务价值的增速差强人意。对此,许力平认为,“主要原因是依赖银保业务,银行业务中很多是趸缴产品,趸缴产品在为公司创造长期性的业务收入方面表现逊色很多。”据记者资料统计,上半年太保银保渠道增速高达92%,营销渠道的增速只有19%。营销渠道业务占比从2009年的将近五成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38%。除了渠道结构不合理外,缴费期限也呈现短期化趋势,缴费10年及以上的传统和分红型新保业务收入相比上年下降18.4%,中短期趸缴分红产品的比重上升。  C  国寿 调整中增长10.9%  中国人寿的一年期新业务价值增长较为缓慢,同比增长仅10.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首年保费收入增长仅9.4%,这也导致中国人寿的市场份额出现一定下滑。  虽然中小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市场第二梯队的崛起给寿险巨头带来了冲击,但是银河证券分析师许力平指出,“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增长缓慢主要还是受业务结构调整的影响。2008年以来保监会要求调整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注重长期可持续性发展,中国人寿的调整力度是最大的。但是中国人寿的调整节奏有些缓慢,导致新业务保费收入增长缓慢。”  在资本市场表现糟糕的情况下,新业务带来的利润就成为挽救公司净资产下降的救命稻草,在如此缓慢的保费增长状况下,国寿上半年归属于股东的每股净资产比2009年年末下降了9.2%。  尽管中国人寿业务结构调整比较缓慢,但也取得一定成绩,突出的表现就是新业务价值增长速度超过首年保费增速。国寿的业务结构也的确朝更均衡、合理的方向发展:保单期限延长,10年期及以上首年期缴保费的比重达到27%,期缴率提高,首年期缴保费占新保保费的比重有所上升。  不过, 许力平指出,只有在公司经营持续稳定的情况下,新业务价值预期未来才可以为保险公司带来利润,但在短期内,新业务价值越高,并不意味着公司利润越高。平安2010年报预测和估值
先看内含价值增长:
正常经营:上半年内含价值增长:24.1-21.1-1.15=1.85元,其中净资产增长1.03,业务价值增长1.85-1.03=0.82,假设下半年也是0.82元。
假设四季度净资产也增长1.22元,刚全年内含价值增长:24.1+1.22*2+0.82=27.36。
再看净资产增长
假设今年上证收在3000点,四季增长和三季差不多,粗算净资产4季也增加1.22元
正常经营全年净资产0.64+0.39+1.22+1.22-0.45=3.47,
年报净资产:11.57+3.47+1.15=16.17
09年净资产是11.57  10年16.17,增加39.7%
09年内含价值21.1    10年27.36,增加29.6%
当然净资产和内含价值有收购深发展增厚的1.15元,这不是可持续性的。所以年报净资产和内含价值增加超预期
我也估算平安2010年合理价格
数据:2009年内含价值21.1,寿险内含价值:13.71,一年新业务价值:1.61
2010年中报内含价值24.1,寿险内含价值:14.91,一年新业务价值:1.19
因保险业上半年保费比下半年高,但股市下半年比下半年好,假设寿险内含价值增长同上半年一样,一年新业务价值全年增长36%
则2010年报:内含价值27.36,寿险内含价值:17.30,一年新业务价值:2.19
1、寿险按25-35倍新业务价值,其它银行、财险、集团按15元/股,股价在87.05-108.95
2、按内含价值2.7-3.5倍:股价在73.87-95.76
25-35倍是新业价值倍数,不是PE,这是保险业一种估值参数,这个参数定的很复杂,但一种最方便是新业务价值增长数相当倍数
正常经营全年净资产0.64+0.39+1.22+1.22-0.45=3.47,
年报净资产:11.57+3.47+1.15=16.17
原来这里算错,应该是
正常经营全年净资产0.64+0.39+1.22+1.22-0.45=3.02
年报净资产:11.57+3.02+1.15=15.74
09年净资产是11.57  10年15.74,增加36.0%
09年内含价值21.1    10年27.36,增加29.6%
07、08年内含价值估算在20-22,没有42这么高,当时股价是内含价值的5倍以上,确实可以考虑卖出
还是那句话,保险股,价格在内含价值2、3倍,可以买进。4倍内含价值可以忍受,但5、6倍时考虑卖出
合理估值=每股内含价值+每股一年新业务价值*新业务倍数。
这个是寿险的估值,平安还有财险、银行、投资、集团业务
寿险内含价值:17.30,一年新业务价值:2.19
按25-35倍新业务价值,其它银行、财险、集团按15元/股,股价在87.05-108.95
但这新业务倍数太难选,低时10倍,高时50倍都有,但按平安这两年都在35%增长,取25倍算保守,有人说增长多少就是多少倍
寿险按10、15、20、25、30、35、40、45、50倍新业务价值,其它银行、财险、集团按15元/股
股价分别为:54.2、65.15、76.1、87.05、98.0、108.95、119.9、141.8
我估计2010年很难见到10倍新业务倍数估值,既54.2元很难见到
寿险按10、15、20、25、30、35、40、45、50倍新业务价值,其它银行、财险、集团按15元/股
股价分别为:65.73、80.28、109.38、123.93、138.48、153.03、167.58、182.13
H股还在80以上。保险股的魅力在于,指数几年不动,保险公司可以靠内含价值的增长提高估值,明年平安再见到60以下有点难度,不然那新业务价值倍数在10倍以下了。发达国家保费增长才几个点,平均都在10多倍新业务价值倍数。
庄就是净资产、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的增长速度。连业绩都不算2011.11.3 保险业:AIA与国内保险公司经营比较
AIA上市受追捧,首大涨17%投资者看好AIA亚太业务,中国溢价和低估值促使AIA受追捧。
  亚太地区保险业务发展潜力2009年亚太地区保险收入3580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的15.4%,但亚太地区保险市场体现出不均衡状态,表现在高保费增长与较低的保险深度和密度,人口高增长与缺失的医疗体制,高经济增长与高储蓄率,人口老龄化与落后的养老金市场。这些都为商业保险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AIA在中国大陆经营情况AIA目前只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四地开展业务,但市场份额却占到第8位,从业务结构看,AIA主要业务来自于盈利较高的个人寿险。AIA、中国平安(60.44,-0.05,-0.08%)、中国人寿(25.63,-0.07,-0.27%)、中国太保(26.00,-0.01,-0.04%)年化后银保保费在年化总保费(年化保费=趸交保费*10%+新单期交保费)中占比分别为8%、9.6%、31%、52.5%。从业务经营和新业务价值情况看,中国平安与AIA最为接近。
  AH股风格比较A股注重市值较小成长较大的股票,而H股更多看中某类地区和行业具有垄断地位公司,因此两地上市的金融企业,H股溢价存在就不言而喻。
  投资建议和风险提示从AIA上市表现看,备受H股投资者追捧,我们继续维持现有行业买入评级。
  资本但平安这两年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增长速度在26.5%和36%,假设以后都增长25%、30%,到2020年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分别是:245元和28.7元。关键是平安以后十年能不能保持这个速度
友邦高速发展时股价是内含价值的3-5倍,或新业务价值20-35倍加一倍内含价值
市场波动提高内含价值还有一方法:并购,汇丰就是这样发展的会影响公司业绩。
每年下半后,评级机构都会说到平安保费放缓,有时不知道评级机构真不知,还是没做好功课。我一直在跟踪平保保费,看下表
平安保费每年一直是前高后低,特别是个险、期交的比例很高。期交意味着下一年最少还要交同样保费(没新单和退保情况下),
从表中,轻易判断平安10-12月保费收入,还要继续放缓(除非这三个月平保改变策,大量增加低价值的银保业务),明年1、2月保费又是同比、环比大增,其实都在预期之内
预计
1-10月总保费1890 
1-11月总保费2040
1-12月总保费22502011.11.1
港股平安不一样的90元
2007年9月平安H股上到90元,今天港股平安H收报93.45.
07年港币兑换人民币:100:97
今天港币兑换人民币:100:86
07年平安内含价值是20RMB
今天平安内含价值是27RMB
07年平安H股在93.45元对应的内含率是:4.53倍,A股在93.45元对应的内含率是:4.67倍
今天平安H股在93.45元对应的内含率是:2.97倍,A股在62.49元对应的内含率是:2.31倍


鉴别点 大顶特征 大底特征
估值面 2次大牛市顶部都发生在市场平均PE60之上,一次在50PE上,因此60PE是绝对的高危区 2次大底部都在市场平均PE15左右,大量的股票破发行价、增发价,破净资产。企业开始陆续出现回购,增持股票等行为。因此PE15左右是低估区。
技术面 大顶的日线基本是双头;月线特别注意第一不可跌破5月线(特别是下月依然无法收回),从此指数被5月线一路压制;第二是配合第一的指标同时,月MACD高位死叉迹象+KDJ高位死叉迹象;日线上30日线成为强压,历次反弹都难以连续站稳几天。市场演绎的是经典的盘久必跌轮回。 以月K线突破5月线为标志,且KDJ低位20左右金叉成功,此后一路依托5月线上行不得跌破确认;同时配合周线5金叉10,依托5上行,周KDJ20金叉;日线突破长期下沉趋势线压制,市场持续放量,底部盘整没有再次盘久必跌,反而是越盘越缩量并几根大阳线突破,之后每次盘整低点逐步抬高;放量突破30日线,特别是30日线开始有上拐倾向时
政策面 从对市场的支持到模糊,再到不断的提示风险,再到实质上的频频出手干预政策(如印花税提高),打压股市的态度越来越强烈和露骨 从对下跌的默许,到言论开始明确挺市,到开始局限于市场本身的干预(调印花税红利税等),到频频呼唤信心并动用资金手段(降息,发基金,停IPO等),最后到实质性的产业政策刺激(投资或者对多行业的长期利好或者股票市场的大改革等)
资金面 连续的加息、基金窗口指导、暂停新基金发行、基金仓位几乎都处于极高位、大盘股不断上市或者大额度融资 连续的降息,加大基金发行力度,力压IPO冻结,否决所有大额的融资计划,基金仓位几乎都处于合同约定的最低位
心理面 市场不断的找寻泡沫支持的理由,几乎没有机构看熊市场,一致性的看好市场的持续走好,基金和股票开户数连创新高,特别是周围从不关心股市的人开始纷纷入市 市场一开始绝不会相信牛市已经结束,其中的几次反弹都会带来新的憧憬,到开始绝望不顾一切的抛售,再到对任何利好都漠不关心且不看好,对经济前景极度绝望和恐惧
其它
配合技术面,出现前景不明的重大隐患事件,比如金融危机、严重的通胀迹象、某热点经济泡沫崩溃迹象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则是强周期类股票的全面溃败。
配合技术面,出现大热点板块,开始有讲故事的基础。同样,强周期类股票特别是有色等股票的反弹猛烈,也往往是市场底部形成的迹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