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
作为中国首富,财技超人李嘉诚的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
在熊市的当下,亚洲股神也无法逃脱金融风暴的劫难,身家大幅缩水。理财周报记者初步测算得出,李嘉诚控股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缩水已经四成,浮亏总额约为1400亿港元。但即便如此,其持有的长江实业等8只港股市值仍高达3117亿港元。
曾在今年5月份与李嘉诚有过交流的一家A股公司老总,对理财周报记者说,李嘉诚先生谈话核心还是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比如认为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虽然不大可能继续暴利,但利润仍将较高。
此外,李嘉诚先生对“高抛低吸”处理公司股份操作的做法表示赞同,但他首先认为要分析清楚自身核心资产。该公司老总表示,虽然金融海啸让李嘉诚先生也“措手不及”,但其大幅抛售的可能性并不大。
长实和黄浮亏1300亿
理财周报记者综合香港某大型券商提供的信息,截至目前,李嘉诚以本人名义持有并控股的上市公司共计有8家,其持股数和比例分别为:长江实业 (93204万股,40.24%)、香港电灯(82959万股,38.87%)、和记黄埔(219027万股,51.37%)、和记港陆(639972万 股,71.51%)、泓富产业信托(36277万股,28.99%)、长江基建集团(191210万股,84.82%)、长江生命科技(435563万 股,45.31%)以及和记电讯国际(315627万股,65.99%)。
上述公司中,以和黄、长实以及长江基建的市值为大。其中,长实主要业务为物业发展,和黄业务涉及零售、赫斯基能源、港口等,长江基建主要围绕基建有关业务。
但上述李嘉诚系企业,交叉持股现象普遍,比如香港电灯为长江基建的主要盈利来源;长江基建和和记电讯国际对于和记黄埔的主营收入贡献达到15%。这种交叉持股给各个公司的市值变动带来波动。
长江实业(00001.HK)、和记黄埔(00013.HK)是李嘉诚“资本系”中两颗重要的棋子。
港交所资料显示,李嘉诚目前持有长江实业共93204万股,占公司总股比的40.24%。长实今年1月1日的收盘价为144.3港元,到10月 14日跌幅已经超过四成。虽然李嘉诚在本年度多次增持略降低了持股成本,但以总持股数乘以年初到现在的差价计算,在该股上也有浮动亏损高达500多亿港 元。
和记黄埔同样浮亏严重:年初股价为88.5港元,10月14日收盘价为51.6港元,降幅41.7%。李嘉诚及旗下基金持有该股 219027万股,占总股比的51.37%,今年由于没有新增持股,故截至目前的浮动亏损为808亿港元。“亚洲股神”在长实、和黄这两只“箱底股”上的 合计浮亏高达 1300亿元。
跌幅略小的是和记电讯国际(02332.HK),今年初为11.35元,14日收盘价为7.6元,跌幅34%。李嘉诚持股315627万,占总股本的65.99%,浮亏118亿元。
除此以外,“亚洲股神”的其他3只重仓股在今年均能站稳股价,独立于大势,没有大幅下跌:如长江基建集团(01038.HK),年初股价为 28.43港元,在经历了多次股市洗礼后,截至10月14日的价格仍有28.25港元,基本没有下跌;此外还有和记港陆(00715.HK),从年初的 0.56港元跌到10月14日的0.51港元,跌幅也小于10%。李嘉诚在这两只股上分别持有191211万股、639973万股,分别占总股本的 84.82%和71.51%,虽然跌幅不大,但由于持股数大,故浮亏合计也有6.6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李超人”持有的香港电灯 (00006.HK)。该股在2007年10月30日、香港恒生指数创下历史新高31638点,到10月 14日的15998点新低,跌幅近半的洗礼下,调整后的收盘价仍有43.80港元,较今年1月1日后的43.67港元还有小幅上升。李嘉诚持有香港电灯 82960万股,占总比的38.87%,因此在该股上还获得1.078亿元的收益。
虽然偶有收获,但总体计算,亚洲股神在这次金融风暴的席卷下同样不能幸免。旗下股票市场缩水四成,浮亏总额大约为1400亿元。
除了以上7只控股的股票,李嘉诚在过去一年中,还通过自己旗下的3只信托基金买卖过多只H股及香港本地股。现在广为人所知的是,李嘉诚曾持有过的H股包 括中海集运(3.04,0.04,1.33%)(2866.HK)、南方航空(3.30,0.08,2.48%)(1055.HK)、中国远洋 (8.95,0.08,0.90%)(1919.HK)等。但早在去年年底,李嘉诚就一直减持这些H股,估计目前已经清空。
一个月内4度增持长实
观察李嘉诚的股市操作轨迹,不难发现超人对于“安身立命”的长江实业十分偏爱。
李嘉诚资本系虽有1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但其直接当任董事局主席的只有长实与和黄。雷曼事件发生后,长实大股东李嘉诚自9月29日起4度增持长实,累计共增持42.8万股,共涉资约3525万港元。
增持轨迹如下:9月29日,以均价86.28港元增持14万股;10月3日,以均价84.06港元增持14万股;10月6日,以均价78.55 港元增持10.8万股;10月8日,以均价72.97港元增持4万股。以上增持后的摊薄每股购入成本72.975港元,涉资291.9万港元,令其仓持股 量增至93204万股(40.24%)。受此影响,从10月8日到14日的一周时间内,长江实业股价整体走高,从72.5港元一路涨到81.5港元。
但从市场反应来看,李嘉诚的每次增持,并非每次都催涨了长实的股价。
比如李嘉诚9月29日增持42万股后的翌日,长江实业收市价86.2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87港元下跌了0.75港元。而之后几天其股价也处在持续下 跌的状态下。到10月6日,长江实业收盘价仅为78.55港元,较李嘉诚9月29日的购买价已经累计跌幅达8.927%。
尽管李嘉诚对自家资产质量和盈利很有信心,但持续不断的增持并没有摊薄其持股成本。合计十多次对长江实业的增持,给李嘉诚带来了巨大的账面浮亏。
据统计,自今年4月11日以来,李嘉诚已先后10次斥资5.738亿港元买入495.3万股长江实业,每股平均买入价为115.84港元,而长实截至10月15日的收盘价79港元,此部分浮亏达到1.8亿港元。
作为长实大股东,虽然李嘉诚对自己公司很有信心,“越跌越买”的心态表露无遗。但国际投行并不这么认为。日前,里昂发表报告认为,受信贷危机加剧拖累地产行业前景,以及楼价租金持续走低影响,长江实业难有机会跑赢大势,该行对该股持“跑输大势头”评级。
与李嘉诚相反,同样是长江实业大股东的两家机构股东却是纷纷抛售套现。
港交所资料显示,摩根大通于7月8日减持了254.38万股长江实业,按照其披露的减持作价103.47港元计算,摩根大通一次套现2.63亿港元,持 股比例则从5.1%降低至4.98%。由于持股比例已经下降到无需披露的水平,摩根此后是否有更进一步的抛售行为已经无从而知。
相比而言,德意志银行就“走”得更干净。在今年3月19日,德意志银行持有5.99%的长江实业股份,在5月16日降至5.93%,而在李嘉诚开始入场增持长实后,德意志银行突然在6月2日将持股比例大幅降低至1.99%。
郭梓文李兆基缩水超1200亿
趁着弱市机会增持的不仅仅是李嘉诚,香港各路富人亦纷纷增持。去年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其他两位香港富豪——郭梓文和李兆基,也和“同行”李嘉诚一样,看好房地产行业以及自家公司发展。
相比李嘉诚,掌控新鸿基地产(00016.HK)的郭氏家族增持动作要大得多。
进入9月,郭氏家族对新地的增持最为频繁。据港交所权益资料披露,整个9月,郭氏家族一共增持了8次,共增持272.5万股新鸿基地产股份。而郭氏家族 最近的一次增持则发生在10月2日。其时,郭氏家族又以每股平均价73.15港元,增持新地股份55万股,涉资4023.25万港元。
此次增持后,郭氏家族的持股量由42.62%增加至42.64%。此后,再于10月8日透过家族信托基金,在场内增持120万股新地,每股平均作价67.105港元,涉资达8052.6万港元,持股量已升至42.69%。
无独有偶。地产主席李兆基于4月8日及9日,分别增持自家股票恒基地产(0012.HK) 289.8万及157.4万股,合共447.2万股,每股平均价分别为57.573元及57.973元,持股量由52.94%增至53.15%。连同此次 增持,据统计,李氏三父子2008年4月累计已7度增持公司合共1465.5万股,涉及资金达8.5亿港元。
众所周知,大股东增持一是 为了趁低吸纳,提高控制力;二是为了向投资者提示公司投资价值。但个人行为难敌市场走势。由于近期地产股普遍受挫,频频受到大股东增持的新鸿基地产股价也 没有逃过下跌的命运。9月份以来至10月15日收盘70.80港元,该股累计下跌超过三成,股价缩水较为严重。恒基地产也一样。10.15收盘价为 29.10港元,较李兆基4月增持的平均价57.2港元已经缩水一半。
据统计,美国雷曼兄弟9月14日宣布倒闭,恒生指数从19352点跌至10月14日收市的15943点,跌幅超过17.6%。
统计显示,香港主要地产股的跌幅更大,在上述时间段长江实业跌28.4%,新鸿基地产跌30.9%,恒基地产跌34.9%。股市持续下滑影响,港股的市 值由13.7万亿元,跌到10.8万亿港元,近3万亿港元市值被金融巨浪吞噬,香港三大富豪亦无法避免巨大损失,从9月14日到10月7日期间,三大香港 富豪李嘉诚、郭氏兄弟及李兆基,分别浮亏1843亿、805亿及486亿港元。后两者财富缩水合计超过1200亿港元。
面对股票市值的不断缩水,李嘉诚等富豪早已看到了危险。早在今年3月份的长实业绩会上,除了报告过去半年集团业务发展以及未来拓展方向,李嘉诚再次语重心长地提醒股民,“投资股票要量力而为,如属投机更加要小心”。
1 comment:
yubd294ex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