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05, 2009

李嘉誠: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沖進去的時候要趕緊出來,所有人都不玩了再沖進去。

邁入80歲高齡的李嘉誠,似乎注定要在爭議聲中開始他的“80後”生活。

  保守︰燒水加溫總會過熱
  李超人語錄 做生意似劃艇,我一定會想︰有沒有足夠氣力由A到B?又想︰有氣力劃回來嗎?

  李嘉誠最常使用的詞彙是“保守”。
   或許也正因為保守,這個80歲老頭總是能夠比年輕人更敏銳地捕捉到風險的氣息。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早在2006年,他就提醒和記黃埔的進階管理團隊,要 減少債務、準備好應對危險;而在2007年5月,他以少有的嚴肅口吻提醒A股投資者,要注意泡沫風險,半個月之後,“5‧30”行情開始拖累A股一路暴 跌。
  2007年8月,“港股直通車”刺激市場出現非理性飆漲,李嘉誠再次發出忠告,香港股市與內地股市均處於高位,投資有風險。也正是在此 時,他公開提醒股民要留意美國的次貸問題,而此時大規模的次貸危機還遠未爆發。當時,一些股評家曾尖銳地批評李嘉誠“不懂股票市場”,但最終事實證明了孰 對孰錯。
  比起在金融危機中栽了跟頭的華爾街行家們,李嘉誠的明智並不是來源於任何深奧的理論。恰恰相反,他用了一種過於樸素的語言來解釋自己 對於金融危機爆發的認識︰“這是可以從二元對立察看出來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燒水加溫,其沸騰程度是相應的,過熱的時候,自然出現大問題。”
  精簡︰“持盈保泰”與“神來之筆”
  李超人語錄 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句做生意的老話︰“未買先想賣。”在你還沒有買進來之前就要先想怎么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么樣。我在做任何項目時,都會要用99%的時間去考慮失敗,用1%的時間去考慮收益。
   儘管由於長實與和黃的股價下跌,導致李嘉誠的身家出乎意料地“縮水過半”;但是港交所披露的數據顯示,由於2007年其在股價高位時將多只中資股及時套 現,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損失。同樣是出於這種謹慎的做法,當富豪榜上的其他巨擘紛紛因炒作累股証而折戟時,李嘉誠的保守更有了些獨善其身的意味。
  “持盈保泰”是李嘉誠應對危機的公開策略,“精簡投資”則是其核心所在。
   僅從2007年中資股套現的過程中,李嘉誠便實現回籠資金至少上百億港元。對持有近10年的南方航空,他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密集減持10次之多,共減持 1.62億股,套現17.02億港元;對中遠控股的6次操作,則使其獲利44.07億港元;二五次大幅減持中海集運,則令他套現20億港元。
   有人替李嘉誠算了一筆賬,如果李嘉誠沒有進行減持,而依然將這些股份保留至去年10月底,那麼他對這三只股票的實際持有價值僅剩不到14億港元,其跌幅高 達86%至91%。也正因為如此,雖然一貫強調“做實業”的李嘉誠對於“股神”的頭銜毫無興趣,但是人們依然津津樂道於這騰轉挪移間的“神來之筆”。
   “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沖進去的時候要趕緊出來,所有人都不玩了再沖進去。”李嘉誠在長江商學院的一次課程上的表述,與“股神”巴菲特的“恐懼貪婪說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福布玆》富豪榜公佈後,香港《大公報》撰文指出,富豪們縮水的財富是以股份市值為主的數字,其實質是“虛擬財富”。只有持有現金的 人,此時才真正擁有真金白銀。
  現金︰沒現金是要撞板的
  李超人語錄 流動資金,你一定要非常留意。因為有的公司有了盈利,但是沒有現金流的時候,就會容易撞板。
   李嘉誠對於現金的偏愛是有目共睹的。“持盈保泰”策略的執行結果是,旗下和記黃埔多達69%的持有資金,以現金形式存放,接近1190億港元。其他主要 投資則放在最穩妥的政府債券上,而股票投資所占比重相當之小,企業債券、架構性投資工具和累積期權產品則完全沒有投資。
  從去年5月開始,李嘉誠便不斷開始拋售其名下的上海地產物業。這一度被業界視為外資看空中國樓市、大舉套現離場的信號。反而是一些觀望者對於李嘉誠的做法看得更為淡定。一項針對這一事件的網路調查顯示,61.9%的網民認為,這是“現金為王”的明智之舉,值得學習。
   保持高現金的同時,低負債也是李嘉誠必須堅守的原則。據了解,目前李嘉誠旗下企業資產的負債率僅保持在12%左右。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欠別人一分錢, 因此睡覺睡得好。”經濟學家郎咸平的評價是︰“也許很多人會說李嘉誠膽子太小了,但我認為穩健才是李嘉誠成功的法寶。”
  大量現金在握,正是李 嘉誠多次成功實現大手筆投資的關鍵所在。例如1979年收購和記黃埔以及1985年買下香港電燈,他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調動巨額現金完成的,這令任何一個 競標對手望塵莫及。有人揣測,李嘉誠很可能是在等待另一個危機後複蘇期,屆時他肯定會將手頭的“雞蛋”投入更好的籃子。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惜金”行 為更像是在養精蓄銳。
  等待︰下一次沖進去的時機
  李超人語錄 投資環境是否成熟,決定於瞬間的時機把握,既要反對盲目的投資,又要摒棄樂觀的投資。總而言之,要掌控一個度。
   幾乎每一次危機,都能夠激發李嘉誠驚人的創富能力。1996年的《福布玆》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誠以106億美元的身家名列香港富豪第三位,居於李兆 基家族和新鴻基郭氏兄弟之後;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其財富反而在兩年內迅速暴漲,並於1999年首次坐上香港首富的寶座。
   2007年出爐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誠的身家比位列第二的李兆基多出50億美元,而次貸危機爆發後,2008年的排行榜中,二者間的財富落差已經達到 75億美元。在金融危機中,“長和系”比李兆基“恆基系”的股價跌幅小得多,因此有人預測,此番博弈之後,二者的財富差距將進一步擴大。
  值得 注意的是,就在李嘉誠實行“持盈保泰”策略的同時,他對於增持自家股份的熱情卻與日高漲。2008年4月至7月,李嘉誠先後10次斥資5.8億港元增持長 實;9月底至10月初的一個多星期,又繼續投入3525萬港元增持長實;10月底,他連續四次增持和記電訊國際股份;11月,又出手增持和黃。
   李嘉誠牛年首次出手,依然是繼續增持自家股份。港交所披露的訊息顯示,從2月3日至6日,李嘉誠三度出手增持長實股份,涉及資金533.275萬港元。 幾乎與此同時,李兆基、郭氏家族、鄭裕彤等香港富豪也都採取了同樣的增持策略。有評論者認為,此舉除了攤薄股價下跌帶來的虧損壓力外,也有明顯的提振投資 者信心的意味。
  什麼時候是李超人重新沖進去的時候?或許信號已經顯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